巴南局:市政府《政务工作交流》专文刊载商事制度改革成效
10月16日,市政府办公厅《政务工作交流》第6期以《巴南区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》为题刊载巴南区商事制度改革成效及经验。《政务工作交流》主送市长、副市长等市领导参阅。
自2014年商事制度改革启动以来,巴南局认真贯彻落实改革部署,5年来,巴南区新增市场主体5.2万户、增长8倍,其中新登记企业2.1万户,平均每天登记企业17户,比改革前增长9户/天。截至10月26日,全区新增市场主体达12114户,同比增长7.37%,市场主体总量突破7万大关。
一、“五项改革”为企业经营发展减负松绑。
一是持续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。按照国务院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要求,不断创新工作举措,稳步推进“三十一证合一”改革,实行“一套资料、一表登记、一窗受理”,真正实现“让企业少跑腿,让信息多跑路”。二是严格落实“先照后证”双告知改革。累计抄告行业主管部门20922次,其中企业7742次,个体工商户13180次。三是扎实开展供给侧机构性改革。围绕“三去一降一补”改革要求,全市率先制定出台《关于进一步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》及《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助推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》20条。主城率先实施个体工商户简易登记改革试点,10月15日,巴南局与区税务局,建立联合审批窗口,截至目前,累计有361户完成简易注销登记。四是推进市场主体升级改革。深入开展“无证转有证”“个体转企业”“分支转法人”“一般转集团”工作,“企个比”由1:2.8升至1:1.8,企业结构更加优化。五是探索实施“证照分离”改革。按照全国“证照分离”改革电视电话会议精神,提早谋划部署,确保改革工作顺利推进。
二、“五个首创”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。
一是首创审批职能一窗对外。全市率先完成审批职能一窗对外,将注册登记、格式合同审批、动产抵押登记、户外广告备案登记、股权质押等行政审批职能进行整合。二是首创电子商务企业集群注册。8月31日,京东重庆商务秘书公司已经正式运营,截至目前,已有484家电商企业入驻集群注册管理平台,贡献税收共计63万元。三是首创 “政银合作”注册登记模式。在全市率先推行银行代办营业执照服务。目前,全区可代办营业执照的银行网点已拓展至23个、覆盖6个经济开发园区、22个镇街,通过银行代发营业执照170笔。四是首创利用智能设备平台。率先引入一体化智能发照机试点应用,创新全程电子化商事登记方式。截至目前,已受理全程电子化设立、变更、注销登记2556户。五是首创二次招商直接服务园区。在大型商贸、物流综合体带动下,第三产业新增量占到新增总量的80.61%,批发和零售业、住宿和餐饮业占到第三产业新增量的57.62%,成为新增市场主体的主力军。
三、“五项机制”为企业提质增效吹氧助燃。
一是 “个性化”机制助推企业顺利落户。协助宗申集团组建宗申航空发动机公司,实现无人机“宗申造”,在全市首次突破无人机前置许可。帮助扬州亚普用重庆分厂净资产出资成立大江亚普,尚属全市首例净资产出资案例。建立企业特殊名称库推送机制,定期向市局推送,保障企业顺利落户。二是 “四办”机制提供便捷高效服务体系。推行网上办、马上办、随地办、辅导办服务,全市率先开发运用企业登记质量可追溯系统,企业可全程跟踪、追溯、查询、咨询办事进度。创新“随地办”方式,全区7个工商登记窗口均可受理异地登记申请,实现工商登记“全区通办”。三是“容缺受理”机制实现企业办事“最多跑一次”。对非要件欠缺的工商注册登记申请,实行“容缺受理”,大大减少了企业往返跑路次数。四是“政企融资”机制搭建企业融资平台。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商标权质押、股权质押、动产抵押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,破解融资难题。五是“项目跟踪”机制破解企业发展难题。与巴南区投促办、园区管委会深度合作,为江南新城首家奥特莱斯、全球第二大玻璃制造商旭硝子子公司等重点外资企业提供预约服务、跟踪指导,帮助企业追赶项目进度、提早拿照。
推荐
-
-
QQ空间
-
新浪微博
-
人人网
-
豆瓣